「香港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香港多元、混雜,無法以三言兩語定義。
談起香港,很多人想起旅遊宣傳片中的山頂夜景、摩天大樓勾勒的天際線。然而,離開維港兩岸,香港依舊有趣,繼續「好靚」──既有新界與邊緣地帶,訴說著未必被大眾認知的邊境日常、有鬧市中各幢具有特色的大廈,匯聚各種文化的空間,也有充滿文化脈絡的街道,以小店連繫了整個社區……這些種種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城市。
就算在這座城市土生土長、生活多年,每個人也會因各自生活體驗,對這道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
這一次,邀請你透過這五十趟旅程,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或者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答案
──香港真的好_______。
「城市之於人的意義,不在於抽象的總體概念,而是在於那些真實讓人們生活開展、盛載喜怒哀樂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個區、一個公園、一個商場,也可以是一片田、一間學校、一卡車廂。」──黃宇軒
書僮摘要
黃宇軒的《這座城市叫香港》不是一本傳統的導覽手冊,而是一場為期五十二週的城市對話實驗。書中以五十個香港地點為節點——從山頂的標準夜景到深水埗的唐樓困局,從重慶大廈的「低端全球化」到坪洲的島民生活——作者以「每週一地方」的節奏,帶領讀者重新閱讀這座城市的肌理。他拒絕以單一標籤定義香港,而是透過空間的矛盾與層次,揭示其複雜性:「一座城市難以被幾個概念或形容詞定義,它充滿各種可能與矛盾。」
秉承作者過往的散步學著作的特色,此書的特點在於把「散步」提升為一種城市研究方法。黃宇軒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他的書寫融合城市研究、人文地理與民間記憶,示範如何以雙腳丈量土地,以文字對抗遺忘。例如他寫中環匯豐總行大廈地下大堂如何被外傭「佔領」成節日廣場,或是西環碼頭如何從貨運區蜕變為市民自發的海濱客廳——這些都是城市空間被「再創造」的微型革命。
書中反覆叩問的,是「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當代意義。在資本與權力高速重塑城市面貌的時代,黃宇軒以細膩的筆觸書寫那些將逝或已逝的地方故事:利東街的囍帖舖、華富邨的平民豪宅、美孚新邨的屋苑美學……他讓我們看見,地方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社會關係與集體記憶的載體。當官方論述傾向將城市簡化為發展與效益主義的符號,這種「地方書寫」便成了抵抗同質化的文化實踐。
而書中未明言卻處處迴響的,是對「誰的城市?」的深刻反思。從天水圍的標籤戰爭到上水的水貨矛盾,從將軍澳的無街之城到觀塘的工廈轉型,黃宇軒揭示了規劃背後的權力邏輯,卻也記錄了民間頑強的生命力。這種書寫本身就是一種行動——正如他在終章所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一篇地方敘事,都是對「主流」城市想像的異議。
《這座城市叫香港》最終的目的,是鼓勵讀者重建與腳下土地的關係。在急劇變遷的時代,它提醒我們:認識一座城市,從來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更清醒地參與它的未來。
- 社會文化
- 電子書
- EPUB
- 站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