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房生活在今天來説,是精神拆磨多於肉體折磨,這令我激起恨意, 那恨所織成的網,會一次又一次的封纏着囚人的心,漸漸地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恨的心牢,令囚人自戕自囚,終其一生都走不出來。
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它是用來製造恨,但我不想以恨餵養自己,亦不想用恨待人,即使在這樣的地方,我也能存活並且保住文明,向世人訴說我的遭遇,作為見證。
書僮摘要
**《獄外之囚》:**擺脫心牢的自由課
邵家臻的《獄外之囚》不只是監獄回憶錄,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在最狹窄的縫隙中長出自由」的書,名副其實貫徹「石牆生花」的思考。
全書由他出獄後至病中斷續寫成,是他生前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對香港最後的遺言。從肉身囚禁轉入精神探問,邵以書信、隨筆與反思記錄監獄日常的荒謬與細節——關窗、蚊害、探監、糭——也描寫「恨」與「尊嚴」如何交纏成心靈的牢籠。他寫道:「無形的心牢比真正的牢房恐怖。」這不僅是對囚徒的描述,更是對整個時代的寓言。
《獄外之囚》最震撼之處,不在苦難的控訴,而在他拒絕仇恨的選擇。他深知制度能奪去自由,卻不該奪去文明。邵不以悲情為筆,而以克制為抵抗——在被剝削的境地中,仍堅信人性有其底線,文明有其尊嚴。他將監獄視為人類極限的實驗場,學習寬容。
在他筆下,監獄的牆垣不只於懲教機制,也存在於社會的恐懼與沉默中。《獄外之囚》模糊化了「獄內」與「獄外」的界線,揭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心牢的囚徒。然而,他示範了如何以文字創作呼吸自由的空氣,保有尊嚴地對抗虛無。
邵家臻走了,但他留下這部作品,像一盞微弱卻不滅的燈。它提醒我們:自由不是走出監獄的那一刻,而是在黑暗中仍願意相信,人可以不被仇恨所囚。
0 LIKE
總質押量
相關書籍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