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我們採訪過大大小小的法庭案件,由國安、社運、謀殺、非禮、司法覆核至死因研訊,編輯與記者不斷反思法庭新聞的價值與呈現方式。這本新書收錄逾 50 篇「編輯室手記」與採訪手記,記錄那些未有寫進報道的故事、在法庭現場的觀察、對報道的考量及記者的感受。
《法庭線》這個小小的媒體,全賴讀者支持走到今天。在這本新書,我們希望打開編輯室的門,邀請讀者一起思考、探索法庭新聞的意義。
《法庭新聞怎麼做?》目錄
第一章:追尋真相與公義路上
回顧近年 14 宗公眾關注案件
判詞頒下,審訊落幕,我們走近真相與公義了嗎?
第二章:法庭現場
6 篇記者採訪手記、法庭特寫
記者第一身觀察,見證庭上的起伏轉折
第三章:走入新聞室 說好法庭故事
從 Instagram 圖片用幾多字,到判刑數字如何呈現
記者編輯為做好報道費煞思量
第四章:內望司法制度與法律改革
三年採訪引發的深入思考
司法制度如何幫助——與限制——伸張公義?
第五章:守住法庭線 由跑新聞到學經營
訂閱?出書?演算法?小型媒體如何求生?
特別收錄《法庭線》三周年專訪
茫茫大海中 航行了三個年頭的船/阿果
書僮摘要
《法庭新聞怎麼做?》是一部兼具新聞專業記錄與社會倫理反思的著作。全書以具體案例貫穿,從法庭記者的日常報導、法官與律師的互動、被告與證人的敘述,到媒體在司法現場中的角色,細緻描繪了「報導正義」的矛盾與挑戰。作者不僅分析新聞倫理與法律界線,也回應讀者最關心的問題——當「真相」與「中立」在現場變得模糊時,記者應如何書寫?
書中以多起香港司法案件為例,展示記者如何在審訊記錄、人物描寫與社會脈絡之間拿捏尺度。作者提醒,法庭報導不只是傳遞判決結果,而是公共知識的一環。正如書中所言:「記者不是法官,但記者有義務讓公眾看見權力如何運作。」這句話點出了全書的核心精神——法庭新聞,是對司法制度的長期觀察與社會良知的實踐。
讀畢此書,最深的感觸在於它不止於事件記錄,更是一場關於社會倫理與正義的思辯。當法庭成為權力、制度與人性的交匯點,記者的筆不再只是記錄的工具,更擔當見證歷史的責任,在關心體制程序的同時,更探討何謂社會正義。記者們的掙扎,正正讓我們看見香港新聞界在動盪年代的韌性。
法庭新聞不只是法律文本與事件的記錄,更是民主社會的測溫儀。它讓公眾理解權力如何被監察,也提醒媒體在失序年代中的「公民責任」。在今日資訊過載與審訊政治化的時代,這本書賦予「見證」多一重的意義——記者不僅報導真相,更在守護理解真相的空間。
此書是寫給所有仍相信記錄的力量的讀者的書。它的冷靜中有熱度,理性中有信念。讀完之後,我們或許會更懂得:所謂「法庭新聞」,其實是在冰冷的法槌回音間的,一面社會良知之鏡。
- 新聞
- 電子書
- EPUB
- 站內閱讀
- 檔案下載
相關書籍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
- 免費總質押量0 LIKE質押者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