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
- 作者駱頴佳
- 出版dirty press
人非草木,但卻總是提不起勁去關心別人或社會時事?職場上總要維持平穩情緒,甚或要透支愉快感覺以展露笑容來照顧客人與上司,為工作場所營造輕鬆的氣氛。與此同時,從小到大都有不同的目標需要追趕,讀書時要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工作後有數不清的業績與績效需要達成。終日營營役役,倦怠不已。但可有想過原來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為了令人好好工作而導致的問題?每天被他人或自我的隱性壓迫而弄得勞累不已,我們還有能直面情感,從中提出能量用以對抗和掙脫改變的可能嗎?
作者駱頴佳試圖梳理近代社會哲學家韓炳哲(Han Byung-chul)、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和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理論重點,追源溯本地找出我們被塑成「功績主體」與「倦怠主體」的原因,並反思有情緒反應不等於失去冷靜理智,提供回歸「情動主體」的方法,乃至從情感中找到改變自己、推動社會變革的可能。書中更收錄作者嘗試在不同實例上分析情感運作形式的專題文章,檢視如水般的液態情感政治如何柔性地為個人及社會帶來改變。這也是作者在自序中說到書寫此書的願望:「情感是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願意對他者及社會負上責任的人」和「令近年常處於犬儒及絕望的香港人能得到丁點兒啟發及幫助」。
推薦人語:
作者駱頴佳是一位哲學學者,他謙稱寫作的願望卑微,事實上其書寫的氣度與視野相當宏大。他在書中旁徵博引,細緻地檢視當代重要的哲學思想;並結合哲學、文化分析及政治經濟分析,以日常生活、流行文化、以至公民社會為例子作深入剖析,為讀者開啟一道寬闊的知識大門。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嘗試在城市空間及社會運動裡尋找各種情感轉化的可能方式,以整理出一套建基於人與人結連的倫理關係。全書充滿哲理,見解精闢獨到,不但令讀者有所啟迪,字裡行間更滲透著濃厚的人文關懷,讀來饒富興味。
——谷淑美,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